科技讲座 - 文章正文
王立:科研辅助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王立:科研辅助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王立,女,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科研辅助人员是科技工作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助科研人员开展工作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我国科研辅助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调查发现,我国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比例为1:4.7,而2011年OECD国家该比例的平均水平为1:3.2;“测试分析人员、项目组/课题组的科研秘书/项目助理/技术助理”等技术性科研辅助人才相对缺乏;近一半科研团队负责人认为科研辅助人员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时效性较差;超过四分之一科研辅助人员持“勉强干着,不出差错就行”“不想干,但没办法”或“根本不想干,混日子”等消极态度。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是职业发展渠道不畅。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29.9%的科研辅助人员是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其中不乏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而超过一半人事主管和约2/3的科研辅助人员认为,与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相比,科研辅助人员晋升的机会很小。科研辅助人员没有专门的评定标准和程序,通常参照科研人员或教师人员,一般的情况是“科研辅助人员从初级至中级再至副高级的职称评定情况尚可,但是由副高级职称再升至高级职称异常困难”,而且“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人员同级职称相互转换不对等”问题也普遍存在。科研辅助人员感知的组织归属感和组织支持感较低,约1/3从未接受过培训,主要通过自己摸索获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二是收入水平较低。2011年,科研辅助人员的月均收入为3369元,相当于科研人员的80%(4179元),低于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83元)。从横向比较来看,74.7%的科研辅助人员月工资在4000元以下,与科研人员的工资相比,科研辅助人员中的高工资比例相对较少。从工资收入在当地的水平来看,88.0%的科研辅助人员认为自己的月收入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8%认为处于“下等”水平。目前科研辅助人员的工资主要得依靠业务盈余来承担,在某种程度上是单位的一种“负担”。

三是工作价值认可度低。“领导不重视,工作未得到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辅助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对科研辅助人员的调查中,他们在对于工作认可、成就和责任等激励因素上的得分为2.5,介于不满意和满意中间。科研辅助人员、科研人员及人事主管均认为科研辅助人员对科研工作的贡献率在20.0%-30.0%之间,但科研辅助人员很少分享科研工作的荣誉和收益。近四分之一(24.0%)的科研人员认为目前成果署名没有反映科研辅助人员的实际贡献,另有19.0%的科研人员对于科研辅助人员的贡献体现情况不清楚。绝大多数(89.2%)的人事主管认为应尽快建立区别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的绩效考评方法,考核的内容应是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成果与质量,并听取科研人员的意见。

此外,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一的科研辅助人员为编外人员,大多数已与聘用单位签订劳务合同,仍有少部分以“临时工”的身份进行服务。编外人员通常无法参与单位内部岗位竞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和自身发展受到严重限制;相关福利待遇、工作满意度、社会地位等也相对较低。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我国科研辅助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科研辅助人员队伍建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建立科研辅助人员岗位制度评价体系,为科研辅助人员提供职业发展和晋升通道。在人才计划中设立优秀科研辅助人才计划。鼓励各类科研机构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研辅助人员作用,提高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人员在科技人才队伍中的比例。应对科研辅助人员这一术语本身进行适当的修正,用更中性或褒义的术语替代。

二是切实提升科研辅助工作地位。结合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完善用工制度、编制制度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为科研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提升保障。重视技术性和高学历科研辅助人员需求,鼓励科研辅助人员承担和参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科研项目,保障其知识产权权益。注重在人文和精神层面对科研辅助人员的价值给予肯定。建立起适合科研辅助人员的荣誉表彰奖励体系,让科研辅助人员能够感到“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打破科研人员与科研辅助人员因“岗位分工”导致的“身份差别”影响,增强科研辅助人员的组织归属感。

三是完善职业晋升和评价体系。规范科研辅助人员的职称评定制度,使科研辅助人员与科研人员有相同的晋升机会和平等的晋升渠道;鼓励优秀科研辅助人员参与并申报科研项目;制订科研辅助人员和科研人员双向转岗制度。建立能够切实有效、全面反映并激励科研辅助人员工作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着重考核其服务水平与工作质量,应提升科研人员或服务对象意见的比重。强化“工作质量”“服务水平”“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激励性指标,将科研辅助人员评价体系与薪酬体系、奖励体系挂钩。

四是加大科研辅助人员培训力度,提升科研辅助工作质量。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科研辅助人员的从业资质培训和认证制度,筛选推广有效的科研辅助人员培训方式。强化持续培训的意识,将科研辅助人员的在职培训常态化、日常化、制度化;增加培训次数,扩大培训覆盖面,并将全员培训与专题培训结合起来;加强需求调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