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讲座 - 文章正文
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发言摘要

10月8日,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屠呦呦先生及其科研团队代表,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岩,中国科协副主席陈赛娟,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巴德年,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吴海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木等参加座谈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主持座谈会。

座谈中,大家踊跃发言,对屠呦呦先生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大家一致认为,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国内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中国科技界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对全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现将大家发言摘要整理如下(未经本人审定)。

屠呦呦: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全体的荣誉,同时也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今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给了我一个奖,因为健康原因我没有去,而现在又一下子公布了这个消息,对我来说也是比较突然的。

回忆当年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为发现青蒿素所做的艰苦奋斗,是令人感动的。当时的团队大协作有力地促进了青蒿素的研究、生产和临床,解决了当时国内外付出大量工作而没有得到结果的耐药性问题,为人类健康事业奉献了一份来自中国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青蒿素,这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礼物。

我1951年考入北大,后来在医学院药学系学习,1955年毕业刚好中医研究院成立,我就被分配到这个单位,后来又学了两年半的中医。通过国家的培养,中西医学我都能够有机会接触的多一些。1969年,中医研究院接受中央关于抗疟疾药研究的任务,我觉得我有一定的基础来接受这个任务,后来就担任了课题组组长。之前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有2000多个中药方,但总体不太有效。到底从何着手,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通过反复研究,才参照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到效果,很简单,青蒿一把,加水把它碾一下,压出来的水口服下去对疟疾还是有用的,就考虑怎么来处理这个药?有温度破坏的问题,还有药用部位、采用品种、采收季节等问题,更关键的是如何保持效力。多方面实践以后,才找到有效的部位能够有百分之百的抑制率。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还分为酸性和中性两种,酸性没有功效,而且毒性比较多,把酸性去掉,留下来的中性部分才有疗效。因为很多年没有成果,大家对除疟、抗疟能不能准确的在临床展现疗效心存疑惑,当时就决定必须上临床,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药厂都停了,根本没有人能配合我们工作,上临床也要保证病人的安全,怎么办?这是军工项目,是分秒必争的,我们就向领导写报告,愿意以身试毒,起码有三个人到医院里,拿自己的身体来探索和探路,最后也证明没有什么毒性,上了30例临床得出的结论也挺好的,大家都很振奋,这是第一次的关键问题。后来很多单位都想做这件事,那很好。青蒿素含量只有万分之几,大家都来做,像云南、山东有一些资源,资源好了,条件也可以简化一些。

后来进行化学分析的工作,就是寻找有效物质,这个过程很艰苦。曾经出了一点问题,就是青蒿素块碾压不碎,溶解度出现问题,但时间耽误不起,我们就把青蒿素直接放到胶囊里去,并做了几例临床,确定疗效是百分之百的。这个化学已经定性了,确实是青蒿素,但是后来大家都做,把这个药做到上千例,我们单位才做了500例,按现在临床不需要做这么多,后来大家做了几千例的总数,这也说明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978年开科学大会,我作为组长,代表中医研究院中药所课题组去领了一个奖,奖状现在还在。1982年又领了一个中国发明奖,6个获奖单位中医研究院中药所排第一个。1981年WHO也了解这个情况,通过卫生部来中国召开第一次青蒿素国际会,来了七位专家,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很赞赏,认为中国人能够把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研究出这个抗疟新药,是非常值得自豪的。

现在获得诺贝尔奖是被国际社会进一步的全面认可,这也是我们国家的荣誉,是当年集体共同工作的同志们的荣誉。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确实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用现代科学去研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在有很多新的手段,如果能够两者结合起来,还会找出一些创新的成果。这一次诺贝尔奖也给我们一个新的激励,就是我们这五千年的历史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要古为今用。所以我也在这里呼吁,现在确实各种病很多,健康问题也很严重,如果对医药有兴趣,还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我现在已经老了,确实也担心,联合用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联合用药并不是说随便加在一起就可以,已经产生耐药性的药都弄在一起是有一些问题的,今后要共同研究。

青蒿素是一个全新结构的药物,而且它的优势是活性比较强,毒性比较低,我们这些年并没有很好地组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一直到现在抗疟的机理也没有弄清楚,一个新药把它机理搞清楚,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还有别的病,比如说免疫病,比如说红斑狼疮,在国际上也是没有解决的问题,都很值得在中医宝库中加强研究。

我有一个心愿,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深化改革,能不能利用这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衷心地希望国家和社会形成一个新的激励机制,把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张伯礼:刚才屠老师在获奖感言里提到虽然获奖是她个人,但是她背后有一个团队,后面还有一个更大的组织。所以她说这个奖是给这个团队的,是给中国科学家的。我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向当年参加整个实验的老一代科学家表示诚挚的敬意,这份荣誉也是他们的。

屠老师的获奖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第一,我们科研的方向、目标到底是什么?尤其临床和医学研究更多的应该把目标转向需求,转向解决临床实际难点问题,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做好保健工作。所以这个奖虽然是一个迟到40年的奖,但是它20年前在非洲就已经有很大的反响。每年有几亿人受到疟疾病痛的伤害,2013年导致60万人死亡,这个药能够使几亿人免受疟疾的伤害,能够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生命是最伟大的,所以医学的目的应该是解决问题,这个奖给我们的启迪让我们更加沉下心来,围绕临床重大问题努力攻关。同时中医药不但对疟疾,包括近些年对甲流、手足口病、登革热,甚至包括其他的一些急性传染病都显示出很好的疗效,对一些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也显示出优势。假以时日,我们都去努力挖掘它、研究它,必将对解决人类的很多病痛做出贡献,正像李克强同志所说的,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我特别希望全社会对中医药能够理解和尊重,给中药发展公平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呼吁我们国家各个部门持续地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古老的中医是宝贵的,但由于历史条件所致,现在真正把它拿出来必须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青蒿就是一堆草,但是变成青蒿素就不是草,是一个宝。这个过程需要现代科技的研究,按照现代药学的研究,这个过程不可或缺,所以,原始的经验、原始的思维必须和现代科技结合才会产生原创性的成果。

第三,当年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保证这项工作成功的有力保障,团结协作、团结精神永远都不过时,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是我们成功的经验。同时,在这种合作的情况下更加注重个人的聪明才智,更加注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两者的关系、集体的作用、个人的作用结合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巴德年:首先向屠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此之前,有华人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而且都是男性华人,作为妇女的代表,这次获奖是屠老师个人的光荣,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

我对诺贝尔奖有着非常深切的情怀,也写过很多文章,做过不少讲座。1990年,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我担任当年医学奖的提名人,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期待中国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今天终于看到了。在建国60周年的时候,我在《科学时报》上发表一篇关于中国医药学的文章,得到了陈竺部长的认同。这两年我又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医药学对世界的贡献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谈到了建国以来中国在中医药方面的成就,哪些属于世界第一,却没有得诺贝尔奖,包括现在中国对白血病的治疗,以及利用黄连素作为降脂药的研究,如果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关注,中国人都有可能会得奖。

习总书记在四个全面中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科技体制和科研管理改革。我一直认为,我们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优势和成功经验,一旦看准,哪怕最后失败,也要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获得诺贝尔奖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真正有效,需要长期的考核,因此,年轻人的启用与培养非常重要,国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既组织一个相当规模的队伍干大事,又对年轻人给予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快速成长。

贺福初:我代表军事医学科学院,代表当年所有的战友,为迟来的至高奖向屠先生表示祝贺。这次获奖,我把它归结为两个字,一个是“中”,一个是“复”,什么叫中?第一,是中国第一个本土科学家,是中草药第一个世界的大奖,是中医科学院的第一个世界级顶级大奖。无论是中草药还是中医科学院,过去可能都是名不见经传的领域和单位,但恰恰在这样一种不被关注、不随大流的领域出现了奇迹。所以,不只在热门的领域和方向才能创造出举世闻名、永载史册的成就,而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一些不被人关注的领域、地域、方向、单位、群体、团队、个人。从这个角度看,要不拘一格的选择方向、选择课题、资助人才,关键在他的独到和精到,而不在于发了多少文章、得了多少荣誉。中国科技要有一份重新的思考,在这重要时刻,应该保持一份清醒。

第二个是“复”,屠先生是“复名”。现在在抗疟疾一线的有效药是复方,青蒿素是主体、是母体,现在的复方蒿甲醚在世界基本药物列表里是复方,青蒿素起效快,但是复发快,苯戊醇起效慢,但是复发少。A+B=C,这就是复方蒿甲醚,蒿甲醚在一线上是主打药,是首选药。所以,青蒿素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复方的作用更为强大。

我非常同意巴老的意见,中国的科技已经展现出一种滚滚潮流奔涌向前的势头,这个闸门一旦打开,我们相信将不会是一个、两个诺贝尔奖,可能是一批。中国的哲学与文明,“复”是极为关键的,当然在当前的形势下不完全是为了“复”,而是为了兴,在科技界如何兴?前面三个“中”值得我们思考。

施一公:我讲三点。首先,屠老获奖的工作实际是完成于40多年之前,现在的情况和40多年前大相径庭,无论是科技体制、科技支持、经费等,都完全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科学家要坐得住冷板凳,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需要能够坐冷板凳,克服浮躁,沉下心来做研究,这可能在当今中国是很重要的一点。从屠先生刚才分享的个人经历中也发现,在当时环境下做这样的工作一定是极其艰难,一定付出巨大的牺牲,科学家用自己来做实验,这是一种献身精神。

第二,听到这个消息又激动又有另外一些比较复杂的心情,就是关于科技体制,不要走极端。比如青蒿素这项工作是集体攻关,屠老带着研究组起着核心、关键作用,这是一种科技攻关的模式,过去适合,现在也适合。我们的科技评价标准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一刀切,用一种评价标准衡量不同的领域和学科,甚至医生晋级都需要没完没了的发文章,考虑 SCI影响因子、引用率、论文数等等,所有不同的学科用同样的衡量标准,严重束缚了我们的创造力,对国家是不利的。中国需要多种科技评价的标准并存,要实事求是,对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标准,联合攻关恰恰是中国制度和组织的优势,应该积极推动。冷冻电镜,就是中国发挥了这样一个优势,像美国一些老牌大学,因为体制限制,没有办法购买这样一种冷冻电镜,整个学科,从结构到生化到细胞生物学马上就落后,这种优势转化就是在两三年之间就形成了。一方面,一些以应用、需求为主的学科不能用影响因子、论文来做主要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同样不能松懈,千万不要因为这次诺贝尔奖影响到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这就叫因噎废食,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需要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

第三,屠老师85岁高龄了,代表的是老一代科技工作者,青蒿素既是为国家做的重大贡献,也是为世界、为世界人民、为世界科技界做出的重大贡献。现在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上,假以时日,中国现在的青年人一定会成长起来,要把接力棒接过来。尽管如此,中国的崛起任重道远,大家应该居安思危。因为我们即使再拿几个诺贝尔奖,再有几个大的科技突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的国家来说,都是应该的,还远远不够,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一些。

饶毅:屠先生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奖,彰显了中国女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诺贝尔奖115周年的历史上,有592位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有17位是女性,只占3%,其中物理奖中只有2位是女性,其中一位还是居里夫人,化学只有4位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即使在女性得奖稍微高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包括屠呦呦先生,也只有12位,占5%多一些,所以女性在科学界需要突破。而屠呦呦先生是中国女性,也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中国女排多年获奖,证明中国女性在体能方面比男性优秀,屠先生获得诺贝尔奖也证明中国女性在智力上的优秀,而中国社会对女性在文化上、在就业上还有多方面的歧视,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面对中国女性的尊重和关注。

陈赛娟:屠先生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首位在本土开展科学研究并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更是我们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屠先生在科学成就上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实至名归的,在上世纪70年代,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潜心进行研究,翻阅大量医书,在前人有关青蒿治疗疟疾中得到启发,最后成功地研发了青蒿素。刚才很多发言也讲到,屠先生提取了青蒿素以后,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临床试验,特别是在当时那个非常时期,作为一位女性科学家更加不容易,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当中去,她把两个女儿请人家代管,作为一名女性,屠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青蒿素的成功研制,使得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得到了治愈,为治疗寄生虫领域的传染性疾病做出了非常重大的、革命性的贡献。

青蒿素的工作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我们研究成果高度认可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国家正处于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中国科技也正在不断地繁荣、进步,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非常有价值的科学研究。科技界应该进一步发扬当年的协同攻关精神,争取能够产生更多的诺贝尔奖级的重大成果。

侯建国:屠先生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她个人崇高的荣誉,也是中国科技界的骄傲。

屠先生和她的团队创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是科学技术领域重大突破,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400万人的生命,对促进人类健康、减少疼痛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屠先生作为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必将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带来巨大的鼓舞。当前,中国的科技制度正在进行改革,中央财政对科技计划管理和资助体系也在进行改革。刚才屠先生介绍了青蒿素研究的历史,也回顾了青蒿素研究过程的艰辛历程,大家都深受教育和启发,有几点我们需要继续坚持。一是科学研究的选题一定要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科学研究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大的彰显和发挥。二是凡是重大的科学研究都是艰辛的,重大的科学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科学家在研究当中长期扎实、艰苦的努力。三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科学家个体的聪明才智,也要提倡合作的精神,提倡协同研究工作的科研文化和环境氛围,面对复杂艰难的问题,只有发挥学科交叉、知识互补的作用,才能获得更大的科学突破。

相信屠先生的得奖,将激发更多的中国科学家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科学家不断地开拓创新,迈向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沈岩:首先,我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杨卫主任对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表示热烈祝贺!

这是对屠先生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肯定和奖励,也是关于中国医药卫生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必将激励中国科技界在各个方面更加努力。现在中国的科研环境和七八十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科研环境非常好。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学贡献,至于这些科学发现的价值及其社会贡献,还有待于今后的科学发展检验和证实。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界取得的很多重要科技成就。

我们如何评价集体的科技成果和个人做出的重要贡献,这是科技评价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今后深入探讨和思考。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继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支撑国家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通过基础研究取得科学发现,通过科学发现对技术的发明和发展有所支撑,通过技术带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或者催生新兴产业,努力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静海: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再次祝贺屠先生获奖。屠先生获奖,不仅是她本人和团队的荣誉,更是科技界的大喜事,尤其是大家刚才谈到,屠先生作为女科学家获奖,显得更加珍贵,我们为中国的女科学家感到骄傲。

从屠先生获奖,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科学家在选准方向后长期坚持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重大突破。青蒿素从发现到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药用目录经历了40年,从那个时候到今年获奖又经过10年。实际上,这项研究还没有结束,青蒿素抗疟的机理仍然不太清楚,如果继续研究,从青蒿素抗疟的机理角度进行揭示,进一步发展为对整个药物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推动,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鼓励一个科学家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情的精神。

第二,原创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不仅是对成果,更重要的是对原创性敏锐把握的能力。为什么强调对新思想的鉴赏能力比成果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成果。

第三,继承前人的智慧固然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传统学科,但是另辟蹊径可能更为重要。现代科技发展到今天,青蒿素的成果是起源于传统的中药,但是成功于现代科学。屠先生是学药物化学的,她把传统医学和药物化学有机结合,才有这样一个重大突破。

屠先生得奖,给中国科技界很大鼓舞,提升了中国科技界的自信心,但光有自信心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科技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在正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也许到哪一天,得诺贝尔奖对于我们中国科技界来说,也进入新常态了,到那时候,中国才能真正成为科技大国。

周济:我代表中国工程院全体院士和全体同志向屠呦呦先生、向屠先生所代表的科研团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表现的崇高精神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深切的感谢!

屠先生和她的团队这次获奖,无论是对科技界来说,还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要特别感谢他们给我们树立一种卓越的榜样。他们在工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可。他们在工作中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团结精神,更是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中国的发展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阶段,一个特别重大的变化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和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交汇,这时候科学技术更加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王志珍:今天见到屠呦呦先生感到很惊喜,特别高兴的是看到她精神非常好、身体非常健康,而且我们能够聆听到她本人讲述研究青蒿素的历程,感到倍受鼓舞。我知道一点点青蒿素,但知道得很少,最近还谈到青蒿素的事情,因为我们生物物理所的一位同志参与了青蒿素的协作研究,测定青蒿素的晶体结构。有一件事情我感触非常深,大概是1988-1989年期间,我在美国的FDA实验室,当时我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这个会上有美国和欧洲各国的科学家,有很多各方面从事抗疟疾工作的人士,有一个共同认识,所有人都说中国的青蒿素是当前最有效的药物。当时我非常惊奇,因为我们所谓早期出去的人都觉得自己要去学习,向外国人学习,没有想到我们还有一个青蒿素被当年所有国际科学界的科学家们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药物,并且承认这是中国做的。

最近的一些药物学研究,我们也花了很多钱,大家也经常说中国真正原始创新的药物是我们自己的药物,有的说一个,有的说是一个半,我不知道那半个是什么,但是那一个绝对就是青蒿素,它是完完全全原始创新意义上的自主药物,是中国人在国际上创新的药物,我觉得特别自豪。

我是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会长,现在博士生中男性女性各占一半,但到了博士后就发现,女性上哪儿去了?屠呦呦先生作为一个女科学家,为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很不容易,她的两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一个送回老家,一个送到别人家里。女科技工作者要想做点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屠先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尤其在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的当今社会,如何支持女科技工作者、女科学家?同时女性自己也要自强、自立、自尊,这在当前非常重要。

最后提一个建议,我们以前经常分析诺贝尔奖的历史,分析获奖者,他们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从政治、经济、家庭、个人等方面都有很多故事。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在我们身边,建议中国科协和参会的各个部门加强科学史的研究,特别是近代中国人在科学方面有很多成绩,要系统、认真、严肃地研究,比如说青蒿素工作的由来和过程,这个历程当中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特别是科技政策背景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尚勇:10月5日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大喜事。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此十分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并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屠呦呦先生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委托我10月5日晚专程前往屠先生家,对屠先生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表示热烈祝贺,并代为致以诚挚的敬意。科技界和全国媒体反映十分强烈,为了及时表达科技界的心声,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组织了这次座谈会。

同志们,刚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专门打来电话,我做了记录,现在传达李源潮同志的电话内容:“再次向屠呦呦研究员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热烈祝贺!这是中国科学家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全中国人的光荣和骄傲,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学习屠呦呦同志和她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为科学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坚守实验的求实精神,为祖国和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刚才与会的专家和领导做了精彩发言,特别是屠呦呦先生向大家讲了青蒿素发现的艰难经历和自己的感想,感人至深。大家对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表示了真诚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医学和科技发展,为人类的健康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是中国科技界的骄傲,是国家的荣誉,也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一定要响应李克强、刘延东和李源潮同志的号召,以屠呦呦先生为榜样,奋发进取、不断努力、勇攀高峰、造福人民。希望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向屠呦呦先生学习,加强自主创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要增强民族自信和自主创新的信心,屠先生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充分证明了中国科学家有登顶世界科学高峰的能力,我们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多的世界级的成果。二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主创新道路。我们国家有很多的课题带有强烈的原创性的色彩,有我们的民族传统,有我们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所以我们这些科研课题既面向了世界科学前沿,又面向了国家需求,更面向了人民的需要。他们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这些科研理论和实践的突破,都会为我国发展乃至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应该充满自信。三是要大力弘扬团队精神,优化创新环境。屠呦呦先生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在发现青蒿素方面起到了不可取代的关键性作用,但她反复强调了科研团队的作用,强调了科技界协同合作的重要作用,所以这给我们一个重大的启示,科学研究应该发挥每一位科学家的聪明才智,更要强调团队协作,既要奋勇争先,又要发扬团队精神,要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使科技界形成百花争春的局面。四是要坚持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要淡泊名利,像屠呦呦先生那样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屠先生从六十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青蒿素研究,将近五十年磨一剑。我们要发扬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对抑制科技界的一些浮躁现象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刚才很多科学家都讲到,屠先生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国科技界来讲,是一枝报春的红梅,红梅花开了,将会引来百花齐放,我们相信我国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和一些世界大奖的好消息会接踵而来,希望能够看到井喷的现象。我们也相信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沉淀,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从跟跑的阶段向并跑、领跑的时代转变。

 

最后,衷心祝愿屠呦呦先生及其团队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也衷心地祝愿屠呦呦先生保重身体、健康长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来自中国科协网)